公告通知内容: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垃圾分类 > 【观点】垃圾分类:核心仍是“人”!社会形成共识是首要

【观点】垃圾分类:核心仍是“人”!社会形成共识是首要

发布时间:2020-5-11 15:40:07

广州市作为垃圾分类先行先试重点示范城市之一,通过由点到面、逐步启动的推广方法,在全市迅速形成了行之有效的垃圾分类模式。而全市垃圾分类模式不搞“一刀切”,11个区各有特色,更是让人印象深刻。

微信图片_20200511090739.png

 广州市城市管理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李湛江认为,广州市的垃圾分类工作起步早,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在全国处于前列水平。但静下心来思考一下,我们也应该看到,近年来的垃圾分类遇到了发展的瓶颈,急需对现有的垃圾分类系统进行优化提升,提出新举措,突破难点和解决顽疾,以期得到再一次的飞跃。

业内人士也认为,目前《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广州市深化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三年行动计划》等相关条例、计划都已出台,在政策、标准、实施办法已基本足够,但在实际落地实施中还存在很多问题。

微信图片_20200511090748.jpg

笔者调研过程中也发现,各区在推行垃圾分类时遇到不同程度的困难,既有宣传方面的、人员方面的,也有场地方面的、经费方面的,虽然各有不同,但却有一些共性问题,那就是缺人、缺地、缺经费。有关职能部门领导表示,垃圾分类是一项庞大的工程,除了居民的首次分类,二次分类(环卫分类)也很重要,匹配的处理厂等等,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如何破解难题,优化体系,笔者采访了多位专家、学者及业内人士,他们对广州市垃圾分类及模式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建议,并从认识、实施、产业等方面给出了建议,共同促进垃圾分类的发展。


形成社会共识  推动垃圾分类

生活垃圾具有多样性、高度混杂性、易腐性、弱资源性、少量有害性等特点,是一种特殊的混合物质,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活动,对它的处理就是研究其产生后的物流路径和最终出路。生活垃圾分类系统是一个巨大的社会工程,涉及千家万户。分类系统的建设和完善,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和居民共同参与。

微信图片_20200511090751.png

专家认为,垃圾分类推进慢的原因之一是认识和目的不清晰,全社会的共识没有落到实处。笔者调研中也曾看到社区居民对垃圾分类的不理解,认为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甚至对社区垃圾分类宣传工作进行阻挠。对于各部门的协调来说,也出现事不关己的现象,没有形成全社会一盘棋。垃圾分类工作涉及多部门,但各部门重视程度不一,行业管理落实不到位,参与度不高,配合度不够。


      李湛江认为,垃圾分类的意义在于改善人居环境,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垃圾分类的目标需纳入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例如源头减少垃圾产生,提高回收利用率,逐步减少进入末端的处理量。只有形成社会共识,深入人心,人人参与,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和处理全链条高质量运行,垃圾分类的目标才能最终实现。因此,他提出要重新明确垃圾分类的目的、意义和目标,形成社会共识。

微信图片_20200511090754.jpg


 广州城市矿产协会秘书长李志红认为,深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面临的核心对象是“人”的工作,如何有效构建生活垃圾分类社会动员体系,是生活垃圾分类治理亟待突破的瓶颈。只有市民生活垃圾分类认知入心入脑,积极参与,养成垃圾分类行为习惯,才是垃圾分类工作之大成。


 垃圾分类责任主体包括机团企事业单位、物业管理、社区、村居委会等,居民更是分类投放的直接参与者。收集运输主体有企业、事业单位;处理环节也有国企、民企参与。从管理层面来看,城管部门负责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发改部门和商务部门负责源头减量化,工业管理部门负责资源化再利用管理,生态环境部门负责环保排放审批和污染物排放监测,国土规划部门负责设施用地规划等,各相关职能部门要拧成一股绳,形成合力,才能推动垃圾分类。

微信图片_20200511090756.jpg

打通回收通道  落实源头减量


专家指出,垃圾分类系统实质上就是一个逆向物流系统。根据物质不灭的原理,在分类收集、运输和处理的过程中,每一种物料均需要一个通畅的物流通道。

拿可回收物来说,几十年以来,高值可回收物(废品:报纸、硬纸板、易拉罐等)主要依靠市场调节,由废品回收站、流动回收人员、环卫工人、拾荒者通过收购、拾捡等行为收集。这种情况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将来是不可持续的。低值可回收物(废塑料、废木材、废玻璃和废纸等)大量进入了垃圾处理系统。

微信图片_20200511090759.jpg

 李湛江建议在垃圾分类系统中增设可回收物的容器,建立回收机制,鼓励居民投放高值和低值可回收物,因地制宜设置储存和转运场地,并用多种方式吸引回收企业深入社区回收,打通回收通道。建设低值可回收物资源化利用产业园(大件垃圾拆解、废塑料、废木材、废玻璃和废纸利用等),补齐低值可回收物出路这块短板。

“垃圾分类是社会治理的一个重要部分。”环保专家熊孟清博士曾如是说。链条的畅通,后端处理能力的提高,都不如源头减量来的彻底。而这,需要多部门牵头、全社会响应才能产生效果。通过使用新型材料或减少包装材料的使用,使快递包装瘦身,重复利用快递包装,限制塑料使用,限制酒店和餐厅一次性用品(例如酒店住宿的6小件,餐厅的一次性筷子和餐具)使用,达到源头减量目的。工业设计生产时考虑材料回收,从商品设计上减少垃圾产生,张贴回收标志等。出台可回收物财政补贴、税收优惠、押金返还政策。政府采购再生用品、再生用品政府补贴、强制回收等办法。城市管理、生态环境保护和市场监管等部门,加强执法监督,落实垃圾减量和分类相关法律法规政策。

微信图片_20200511090802.gif

垃圾分类多元化  购买服务宜常态


随着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在一些地方的全面推行,社区垃圾分类第三方服务项目日益增多。这类项目市场空间巨大,做好这类项目有利于优化社区服务、满足不同群体的多元化需求、促进社区共治共享,也有利于发挥第三方在社区自治中的作用、增强第三方的社会责任感、提高社会自治能力与水平,值得做好做精。

笔者看到,社区垃圾分类,无论是宣传、操作、实施、监督、监管、执行等各个环节,均需要专业人才。目前各个区都表示,不管是职能部门的人才,还是居委街道的分类人才、监管人才、督导员、志愿者都非常紧缺。特别是基层人员严重缺乏,有条件的社区只能请第三方服务。

业内人士称,专业人才的指导和宣讲直接影响垃圾分类的效果,因此,专业人才的需求成为推进垃圾分类的重要一环。

微信图片_20200511090806.jpg


另外,一直以来,各街镇、社区等缺乏专职人员队伍,工作均为街镇城管科或环卫站工作人员兼任,流动性较大,难以有效保障管理到位。社区垃圾分类工作多为社区居委、网格员、志愿者等兼任,不能对居民进行常态化监管,因缺乏专职指导员,一些社区各项工作无法持续推动。

目前,一些社区在宣传推广处理等环节均购买了第三方服务,对于缺少人力、物力的社区来说,第三方的介入能更快地开展工作,取得成效,但是随着首期合同的到期,可持续发展模式尚未形成,购买第三方服务的资金没有到位,都成为实施过程中的一大难点。

熊孟清认为,做好做精社区垃圾分类第三方服务项目需要购买服务方、第三方与社区三者之间精细对接。做好精细对接是保障项目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


垃圾分类模式多  运输连着前后端


“分类运输承接着居民最前端的分类投放和终端处理设施最末端的分类处理,直接关系到垃圾分类工作能不能取信于民,是能不能实现垃圾分类闭环管理的关键。”海珠区城管和综合执法局副局长陈少洲强调,目前的垃圾分类主要是对居民加大宣传,引导前端分类投放习惯的养成,分类收集则通过物管公司和街道环监部门完成。如果居民在家里按规范认真分类了,城管部门却将所有垃圾倒在一起混收混运,这是老百姓对垃圾分类工作最反感的一道坎,也是政府信用体系建设的缺失,对分类工作产生很大影响。因此要以分类运输连接好垃圾分类的前后端。

微信图片_20200511090809.jpg

调研中发现,分类体系、终端设施不够健全。业内人士称,目前分类收运体系、收运终端设施仍不健全,收运能力有限,分类收集设施建设滞后。

 目前,虽然大多数区都严格执行专收专运,但是混收混运现象依然存在,有业内人士称,由于终端设施的不健全,运输车辆的紧缺,所以专收专运难以落地。

同时社会化收运处置机制不完善,缺乏统一标准指引。机械化程度较低,一些地区的收运依然依靠人力三轮车,效率较为低下。比如老城区的餐厨垃圾收运,只能用电动车运输,但与交通规范不符,一旦出了交通事故,很难处理。在设施规划方面存在滞后,如环卫设施、压缩站、垃圾收集点等的规划并不清晰。

调研中还发现,目前各区都出现缺场地的现象。对于社区来说,实施定时定点后,垃圾桶的投放点及收集点,场地紧缺。有物业的小区,经协商后,可以部分解决场地问题,对于街道来说,特别是市中心的几个区,选择场地比较有限。对于餐厨垃圾的处理,目前可以在社区内进行处理后资源化,但是餐厨垃圾处理设备的用地难寻。有些区的设施利用了高架桥底的位置、城中村的位置、城乡结合部的位置,这些用地非长远之计,只能临时使用。

文字来源:广东建设报

图片来源:网络


温馨提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情况,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